為什麼是《江湖列車館》
購買連結:
🍎 Apple Books|蘋果商店
📖 Amazon Kindle|亞馬遜Kindle
📚 Kobo 電子書平台|Kobo 電子書城
在我出版了《江湖列車館》之後,我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便是:
「你為什麼會想要寫這本書?」
在書的後記裡,我寫過一些當時的緣由。不過那也已經是一些時日之前的事了,如今回頭再看,這個問題與答案,自然也有了新的補充與感觸。
我重新思考了一遍:「為什麼一定是《江湖列車館》?」
這本書最初其實有六個故事,分別是兩個圍繞著愛情、兩個關於友情與兩個關於親情展開。可在後來的刪減裡,最終留下了現在這些人與事。
每個人讀同一個故事,甚至讀同一段話,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,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。而如今的《江湖列車館》對我而言,更像是在探問一個問題:
如何用生命的有限,去面對時間的無限?
只要我们活得够长,我们所珍视的、钟爱的,都会离我们而去。
那麼在這樣的拉扯與告別之中,我們要如何安放自己的情感?又該如何與變故、離別與重逢相處?
在書中,每一位角色都在他們的深情中,給出了回答。
有趣的是,由於個人原因,《江湖列車館》的寫作跨度極長,它並不是一氣呵成的作品。反倒因此,若你細讀其中的段落,會發現風格、節奏、敘述方式甚至語感,皆有些微變化——這算是一個彩蛋吧。
所以,《江湖列車館》便是我當下所能給出的,對時間的一次回應。
那麼對於正在讀這篇的你,你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嗎?你的答案是什麼呢?
書中的人物是否都有原型?
這是最近被問得最多的第二個問題。
小說中的人物,有些是以身邊朋友為靈感,有些則是不同人組合而成的輪廓;也有一些,是完全憑空生出的。
不過就像我在書中後記裡所說的: 一部小說,是精神世界的建築。
在這個世界中,有形形色色的人。他們或許虛構,卻誠實;他們或許天馬行空,卻寫的都是生活。小說創造了人物,但那些人物,也總像一面面鏡子,映照著我,也映照著很多人。
與你分享一個人物創造的小插曲——「詹妮」。
她的形象來自一次朋友聚會中,友人給我看過的一張舊照片。多年過去,我已不記得那張照片的細節,卻仍清晰記得她的神情與氣質。
對我而言,這種感覺很奇妙,也很神奇。
《江湖列車館》中,是否有一位角色,讓你感到共鳴?又是否有誰,讓你忍不住想知道他的故事?
接下來的計劃
關於「小叨會」
一直以來,我都想成立「小叨會」——一個慢慢寫作的地方,一個能說話、有共鳴的所在。它會是你在生活縫隙中的一個角落,一盞小燈,一杯溫茶,一句剛好抵達心裡的話。
如同我在 About Page 裡寫的:我不想在這裡催促任何人「變得更好」,我只想陪你讀一段句子、聽一段故事,然後靜靜覺得「被理解了」。
但我的願景不止於此。
「小叨會」會從文字開始,希望它未來也會有 podcast、有視頻節目,或許是在清晨的耳機裡陪你走過上班路的聲音,又或者是一段你在深夜裡看到的短片,那裡有風、有燈、有故事,也希望有你想留下來的理由。
我會初步開設兩個欄目:「百日叨」與「江湖列車館」。
在「百日叨」裡,我會寫些閒文,或許是一件小事、一次頓悟、一段碎語,也可能是一個念頭的誕生。
在「江湖列車館」這個欄目,我會分享金句、書摘、人物解析與創作幕後。如果將來做成讀書類內容,也未嘗不可。
但這一切的前提是——你在這裡。
如果你正在經歷某種混亂,或需要一些柔軟的提醒,那麼「小叨會」也許正好是為你準備的。如果你曾經在某一篇文字裡感到一絲共鳴,那麼「小叨會」想成為你回來時總有燈亮著的那扇窗。
而若有下一部「江湖」,它也會從這裡開始,先與你相見。
關於《江湖列車館》
除了語錄、書摘與推廣外,我也會努力將《江湖列車館》上架到更多平台。
目前來自中國大陸的讀者確實購買不便,我已在尋找更合適的渠道與解法。
此外,我也希望製作有聲書,讓它可以在更多場景中陪伴你。
至於紙書與譯本,會是我持續努力的方向。
那麼,《江湖列車館》會不會有第二部呢?
如果有,我會第一時間在「小叨會」與你分享——
江湖很遠,我們來日再續。
最後,如果你有時間,能否請你幫我做一下下面的問卷 —— 哪一個計劃會是你最期待的呢?